作者書法小品古詩四首
■冷和平
小品一詞源于佛教,本指佛經的節本,晉代用在了藝術領域。書法作品里,多指三尺以內的樣式,如手札、扇面、斗方等,其貴在一個“小”字。
瀏覽一下書法發展史,不難發現,從魏晉至明,耳熟能詳的那些名傳千古的作品幾乎都是小的,且以行書為主,多是帖學一路,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相關,與作者情感密不可分。王羲之的《喪亂帖》,28.7×63厘米,《蘭亭序》(馮承素摹本),24.5×69.9厘米;顏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28.3×75.5厘米;楊凝式的《韭花帖》,26×28厘米;蘇東坡的《寒食帖》,18.9×34.2厘米;而米芾除了手卷《苕溪帖》(30.3×189.5厘米)、《蜀素帖》(29.7×220厘米)稍長外,大多在盈尺左右,有趣的是,老米寫完《珊瑚帖》(26.6×47.1厘米)后,意猶未盡,畫珊瑚一支,不計工拙,天真爛漫,忘乎所以。
紙張是小的,那么字當然也是小字?!短m亭序》324個字,每個字徑約在1.5-3厘米左右,《祭侄文稿》(234個字)和《寒食帖》(129個字)字徑也都在2.5厘米左右。
小紙配小字,相得益彰。古人少紙,自有寫小字一說,那時候,通訊皆以手札為媒,是容不得大字的。加上書寫工具的制約,當是以小見大了。實際上,當我們面對古人的作品,和古人對話時,不難發現,古人的小字,透出來的就是一股子“靜”氣、“儒”氣和“雅”氣,當然也有“正”氣了。
《劉中使帖》(28.5×43.1厘米),為顏真卿聞知河北藩鎮叛亂之將吳希光已降、盧子期被擒獲的捷報時寫的尺牘,筆力雄健,有“鉤如屈金,點如墜石”之評,“正”氣和《祭侄文稿》相媲美。足見作者當時的興奮之情,溢于言表,斷非宵小之輩或匠夫可為。
在最小的空間里,表現最完美的線條藝術,這樣的殫精竭慮當是任何一個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體驗,絕非肆意揮灑的涂鴉。當一幅作品脫胎而出,成為你洋洋自得的寵愛時,你會發現,那作品中線條的律動就是你生命的律動,是你人品、書品和才情的的噴薄,你的字相就是你人格的密碼。
我們在展覽館里看多了大幅作品,感受到了那恢弘的氣勢,不妨換個口味,細細咀嚼一下小品帶給我們的那種江南情調、小橋流水,自會生出許多歡喜。
有的時候,人還真的需要和自己過不去。你是專擅擘書的,不妨安安靜靜地坐下來,臨摹些小字,寫寫小品,輕松愉悅。擅寫小字的,不妨享受一下刷字的快感,你會覺得那就是書法人生的完美體驗。
現代生活,人們偏重于精致,而書法小品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化的呈現。小是相對的,適合人們的精神需求那才是絕對的。隨著居家環境的改變,書法作品也漸漸地從內容的泛化走向表現自我,走向字心合一。你家里懸掛的一切就是你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