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李小真
從城里出發,將目光向高和遠的方向延伸,山,便高高地聳立在我們眼前。
城里沒山,因而人的靈魂沒有相應的高度,沒有清新的氣息,更沒有潔凈而堅硬的質地。
微風輕拂,馥郁的味兒逼向我,碧波在內心蕩漾著?,F在,我看到的一切都茁壯結實:一層層不規則的茶園,無數翠綠細密的葉片,一句句清甜的鄉音俚語,一個詞一個詞地,從明亮里蹦出來。涉過潺潺的水,那些暗綠的植物精神飽滿,一年又一年,灌滿清香。瞧!生長在湯湖大地上的芽尖冒出來了,擊垮模糊的綠色。
我想,葉子是幸福的。因為此刻它們擁有無數的伙伴,一只手牽著另一只手,彼此將綠色傳遞,讓茶香彌漫山野。它們站成一整片,和天空遙相呼應。這片美景,它有個很美的名字,叫“茶鄉”。
三月,微風細雨一直持續著,春寒料峭。但在這個特殊的季節,卻仍然有一種靜靜的力量,散發著春天的氣息。放眼望去,山坡也好,路邊也罷,亦或陡峭處,只要一滴雨水、一縷陽光、一抷泥土,它們就能存活,以其挺拔的身軀臨風而立,以其婆娑的音律彈起節奏,并最終牽長我們望遠時堅毅的目光。茶園里,農民背著簍子,葉子用它翠綠清香的味道,刺激著我們的味蕾,讓我們心神蕩漾。
“茶如人生”,這說明茶是有生命的,一種生動的、活潑的、充滿各種情懷的生命。外形緊結秀麗,條索勻整纖細,色碧中微露黛綠,表面覆蓋著一層細軟的白絨毫,瑩潤生輝。茶水香氣幽雅清爽,湯色碧綠晶瑩,滋味甘鮮醇和。無疑,這是茶中的精品---“狗牯腦”。其實我一直頑固地以為,茶是糧食,不是飲品。再者,好茶是城里人的奢侈品,它位于無污染、無工業區的大山里,扎根在云霧繚繞的山坡上,倚靠著豐富的植被、弱酸性的土壤,吸收著天地間的瓊漿玉露。唯有靈動的山,靈動的水,流入根底,才能干干凈凈,一塵不染。品嘗那樣的天然飲品,誰的靈魂不會鼓翼而飛,去叩響遏云的歌聲?品嘗那樣的健康飲品,誰的生命還會困于絕境,走不出干涸的季節?
茶,以一個異域女子的風姿進入人類的視野,散發著妖冶的氣息。她碧綠色的美麗,令人類垂涎欲滴又望而卻步。相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說,第一個品嘗狗牯腦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威武不屈、剛強果斷,但他的占有欲和莽撞破壞了他的形象。而第一個喝狗牯腦茶的人一定有與茶一樣的錦心繡口。面對好茶,她不想征服,而是欣賞。她優雅地捧杯沏茶,慢慢地往杯中加入沸水。沖泡之后,芽尖細膩成朵,葉脈綠色,杯中的茶葉都懸空豎了起來,好似一群破土而出的筍,又靜靜下沉。待葉片沉底后,她啜飲一口,余味從牙間、嘴角蔓延,不禁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感。
對于愛茶之人來說,喝茶不只是為了解渴,更多的是在內心深處尋求一份靜謐。一杯茶的背后,隱藏著太多的經歷,孕育萌芽、風吹日曬、修剪采摘、制作成品,直到在開水里,彌漫它生命濃郁的香氣。在這個過程中,為了一片茶葉,無數的種茶人、采茶人、制茶人、茶企、茶商們為之辛勤勞動、奔波付出,綻放在味蕾上的那份澀澀清香,既是茶葉的滋味,亦是人的。
每年的清明節,我都隨家人一起掃墓,祭拜祖先。每到那時,我就會想起我的爺爺。他一生清苦、勞累,生前唯一的愛好便是喝茶。每天早晨,爺爺都要泡上一壺茶,靜靜品茗,茶香四溢,滿室清香,在茶韻中體悟禪心,品味百味人生。他一直希望我能夠不亂于心,不困于情,不為得失喜悲,不為來去傷神,能擁有一顆禪心,一輩子清空安寧。小的時候我不太懂這些話,漸漸長大,我開始慢慢理解他的苦心。
而今,我作為一個異鄉人,來到茶鄉湯湖。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,每當遇到些許不如意,我便會泡上一杯狗牯腦茶,在茶香中回歸淡然的心境,告訴自己做一個正直、善良的人。
青郁的山和潺潺的水,蘊著耕耘,蘊著收獲,蘊著片片碧綠勻整的“金葉子”,滋養出鄉村古樸的文明。站在泥土之上,茶葉是土地最真實的孩子。無論把手貼近哪里,都能深情地觸摸到大地的肌膚。山外的風兒,雜亂著來來去去,讓祖先留下的德行,在城市漸漸失去了曾經的風韻。惟有狗牯腦茶,流淌著原汁原味的人性,收藏著一方水土世代的精神,依舊氤氳著濃烈的山水情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