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州區盧家洲村義學
遂川縣燕山書院
■李夢星文/圖
中國傳統村落吉州區曲瀨鎮盧家洲村,為商儒并重的名門望族。
盧家洲宗祠門匾為“科第征貢”,有數位取得舉人等功名,族人以此為榮。不管政局發生怎樣的變化,不管是從事商賈還是農業,也不論貧富,族人都把對后人的教育當作頭等大事,盡其所能供兒孫讀書。最典型的是辦義學,就是免費的書院教育。據村里一位近90歲的老者說,他小時候在義學里讀過書,不要學費,還會發書本、文具。
盧家洲的義學房舍,是吉安保存最好的同類建筑之一。就在盧氏宗祠的西側,邊門相通,和祠堂連在一起,是前后兩棟相連的民居式建筑,右為邊宅。前面是義學,有與屋檐一樣高的圍墻,院墻照壁原來書有“臥薪嘗膽,生聚教訓”八字。一廳四房格局,中為廳,兩邊廂房隔小間為教室,后廳與廂房有木板樓。義學后門通義倉,隔有長條型露天天井采光,一廳兩房格式,二層建筑,有磚石砌成的階梯通向二樓,倉體來看容量很大。在義倉外壁,有《義谷碑記》和《義學碑記》兩方青石碑嵌在墻上,至今存留?!读x學碑記》為清嘉慶十九年(1815年)所立,作者是族長公盧嘉縉。這方碑刻,記載了辦義學的目的、經過和價值,還刻錄了“樂輸”(自愿捐贈)的芳名和數額。僅首次捐資和捐店捐地的租金,就有兩三千兩銀子,這在當時是筆巨款,加上族里義倉、義田等族收入,義學有了較雄厚的經濟基礎,族里兒童就可以得到不錯的免費教育了。這是吉安發現記載義學發展并保存最完整和內容最全面的碑刻。
我在作古村調查時發現,吉安的不少大宗族都辦了義學。后來因為要寫關于古村的書,就對義學的歷史作了些了解。辦義學是我國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,早在北宋時期的范仲淹,就創辦過一種專為民間孤寒子弟所設立的學校。有的是一些官員、富戶出資在家鄉所開辦,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。這種由民間集資或用地方公益金創辦的免費學校,其文化程度相當于現在的小學,所授課程、教學方法與私塾相仿。清代王韜在《征設鄉義學序》中道:“義學者,即以補官學之所不及。”義學為家境貧寒的學子提供了就學的機會,對普及民間教育和培養社會下層人才有一定作用。
我在閱讀史料時了解到,吉安的義學早在元代就誕生了。記載在官方史籍上的義學,元代江西4所,吉安有2所;明代,江西建義學8所,吉安3所;清代江西建義學22所,吉安9所。
安福安賢書塾于天歷(1328年)間,鄉人李辛翁所創建,用自家田地的收入來辦學,禮殿、講堂、齋舍、門廡、庖廩等設施都具備。他去世后,兒子繼承其業,割田100畝以供義學所需。
萬安儒林義塾在鄧林街,縣人劉桂平創建,請老師教書,凡是本堂子弟開蒙以后都來讀書。有講堂、齋舍、庖廚,以供師生飲食,將自家多畝田地的所入來供應學校之用。
泰和武山義塾,在汶溪之側,明代初年任國子學錄的蕭執回鄉辦學。求學的人多了,同里蕭鵬舉捐獻宅基地與耕田若干畝,廬陵王伯衢兄弟自山地林木谷粟的收入給義學。
廬陵縣儲忠義塾,明代景泰(1450年)間蕭茂林創建。同鄉王本祥拿出1頃良田的租金,聘請名儒教書。張欽亮捐資置義田70畝,給予辦學者,50畝救濟村里貧困者。
遂川縣時習齋于景泰五年(1454年)在縣南門外創建義學。
還有廬陵景賢書院義學,萬安知縣黃圖昌捐資設義學,吉水知縣馮震建義學,廬陵的同心義學等。上述是官方認定的義學,至于各大宗族設立的義學,數不勝數??梢哉f凡在外經商致富者多或仕宦者眾的宗族或較大的村落,都辦了義學。
我所見保存完好、最精美典雅的書院是遂川縣的燕山書院,由客家人黃氏在清嘉慶十一年(1806年)建成。一井兩進5廳32房,有欞星池、院門、馬廄、廂房、書樓、文昌閣等建筑,至今回廊、壁板、頂棚上還留存百余幅彩繪畫,精美絕倫。據村民介紹,書院有義山、義田,黃氏及其親戚子弟都到這里讀書,多時兩三百人,不收費,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。
當然,這些屬民間公益性質的義學,是富裕宗族和有名望人士去組織才能創辦,不可能普及,規模也不是很大,這與當代“掃盲”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不可同日而語。但社會力量資助教育的優良傳統,崇文重教的風氣,并沒有過時,值得久久傳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