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安新聞網訊 隆冬時節,寒氣逼人。在吉水縣黃橋鎮云莊村1200多畝稻蝦共作基地,挖掘機在田地里對連片的土地進行平整。舉目望去,整個基地田塊分明、溝渠清晰,而就在不久前,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。
新年伊始,黃橋鎮大力推進拋荒地整治工作,成功流轉土地1.7萬多畝,讓7300多畝拋荒農田重新煥發生機,并同步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,引進100多戶水稻、西瓜、稻蝦、稻漁等種養大戶,即增加了村民的收入,又解決了附近村民就業問題。
拋荒地整治工作,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、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的必然要求。黃橋鎮早謀劃早布局,認真摸清拋荒地實際面積,查清拋荒地的具體地點、性質等情況,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,加快土地流轉力度,努力破解土地流轉難題。
同時,該鎮及時制定早稻生產暨拋荒地整治工作方案,成立10個工作落實責任組和2個工作成效督導組,并組織所有工作組成員簽訂責任狀。通過“秀美黃橋”微信公眾號、發宣傳單、掛橫幅等形式,宣傳相關政策、法律法規。對長期外出務工的村民,村干部采取微信告知方式確保政策法規全覆蓋,認真做好村民思想解釋和宣傳發動工作。
在引進種養大戶過程中,該鎮針對總體耕地情況比較復雜且拋荒地面積較大,制訂了長期合作、主動配合、大力支持、合理讓利的方針,讓前來流轉土地的種養大戶感受到黃橋鎮的熱情與包容。在較短時間內,該鎮非農戶自耕2萬多畝土地便確定了經營主體,來自鄱陽、峽江、永豐、新干及八都、醪橋等地的種養大戶紛紛進駐黃橋,一批閑置低效的土地環境面貌得到改善,實現了生態、社會和經濟效益三提升。
對于一些荒廢過久、水溝堵塞、沒路沒機耕道、高度落差大的農田,由該鎮政府和村委出資幫助種糧大戶完善基礎設施,降低耕種成本。對于一些水源較差的高岸田,轉變思路,引進花生、西瓜、芝麻、艾葉、高粱等旱作物。對于深泥田和剛完工的高標準農田,先除草后嘗試采用手動旋耕機進行翻耕。
為防止拋荒地反彈,該鎮還將結合當地實際,采取更有效措施,抓好拋荒地整治工作的落實,實行“邊摸查、邊核實、邊整治、邊驗收”,形成長效機制。
文/ 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 吳廣城